《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这句话描绘了战国时期四位著名的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他们都极为礼贤下士,门客多达三千人,精通纵横捭阖之术,凭借着招揽人才与谋略互相倾轧争夺,成为辅佐各自国家的重要权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他们用智慧和手腕牵动着战国局势的走向。后世将他们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成为一段传奇佳话。
当然,如果单独拆开来看,这四位公子各有不同的性格、命运和结局。在秦国逐渐吞并六国的大背景下,他们大多难逃厄运,很少有真正的善终。接下来,我会按照《史记》中的列传顺序,逐一讲述他们的故事。
孟尝君田文,是四公子中最典型的政治家,他的一生可谓颇具传奇色彩,宛如小说里的励志主角。田文本身出身齐国贵族,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但这身份并未给他带来光明的起点。
展开剩余86%田婴儿子众多,超过四十个,而田文的母亲只是身份低微的妾室。更糟的是,田文诞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被视为不祥之日,传说中会克死父母。田婴对此极为厌恶,生下田文后竟下令将他丢弃,然而那位小妾不忍心,将田文偷偷养大。
田文长大后,田婴见到他时怒不可遏,甚至训斥那位小妾,但田文凭借聪明才智赢得了父亲的默许。后来他建议父亲广纳贤士,田婴渐渐重视这位儿子。
从一个被命运抛弃的庶子,到被父亲倚重的继承人,田文经历了极大磨难,但凭借过人的才干,将手中这副“烂牌”翻转成了一张胜券。
田婴去世后,田文继承了薛邑的爵位,开始大展拳脚。他慷慨解囊,广招天下宾客和流亡罪犯,不论才能大小,都一视同仁,甚至与他们同吃同住,因而吸引了许多贤士慕名而来,名声日益显赫。
他的声望大到连秦昭襄王都注意到,派泾阳君带人做人质,想以此换取孟尝君到秦国访问。孟尝君本想前往,但被宾客们极力反对,最终未能成行。
后来齐闵王还是派孟尝君到秦国,秦昭襄王立刻任命他为相,但因担心他心系齐国,秦王将他囚禁并准备处死。危急时刻,孟尝君身边的宾客们使出浑身解数,利用“鸡鸣狗盗”的手段帮助他成功逃出秦国,辗转来到赵国。
赵国人初见孟尝君时,因其矮小身形而冷嘲热讽。愤怒的孟尝君带领宾客大开杀戒,毁掉了一个县城后离开赵国,回到齐国继续执掌相位。
回齐后,孟尝君长期致力于抗秦事业,或联合诸侯攻秦,或阻止秦齐结盟,虽官至相位,生活却并不安稳。齐闵王因其声望过盛而忌惮,曾罢免他,虽后来在宾客帮助下复职,但二人隔阂已深。
最终,齐闵王心生杀意,孟尝君逃往魏国为相,联合秦、赵、燕等国攻打齐国,逼齐闵王逃亡莒地并死于那里。
齐襄王即位后,孟尝君凭借薛邑的中立地位,游走诸侯间,晚年生活较为安逸,得以善终。
但孟尝君虽死得体面,他的子孙却因权力纷争被齐国和魏国联手灭掉薛邑,孟尝君的家族最终绝嗣,这也意味着他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善终。
那么,战国四公子中,谁才是真正善终的呢?那当属平原君赵胜。与其他几位相比,赵胜的人生显得较为平淡而纯粹,一生忠于赵国,尊君爱国是他始终不变的信念。
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曾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代担任宰相,且数次被免职又复位,三去三回,宦海沉浮。
历史上,平原君最著名的事件几乎都与长平之战有关。
当秦国攻韩夺取野王,上党被切断与韩国的联系,秦国企图迫使上党降秦。上党太守冯亭不愿降秦,决定将上党献给赵国,成为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
接收上党意味着与秦国直接对抗,不接收则需要长期战争才能夺回十七座城池,这两难境地令人头疼。
赵国内部也有分歧,平阳君赵豹认为祸大于利,主张不接收,但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则认为利大于祸,于是赵国决定接收上党。
这一决定彻底激怒了秦国,引发了惨烈的长平之战,赵军惨败,四十多万将士被坑杀。司马迁评价平原君“未睹大体,利令智昏”。
事实上,赵孝成王和赵国多数人都渴望扩大疆土,谁能对十七座城池无动于衷?当时战国七雄格局已定,各国扩张极其困难,连一城一池都是宝贵之地。
尽管赵国实力不弱,但终究难敌秦国,长平之战重创赵国元气。
战后不久,秦再次向赵发起进攻,试图攻下邯郸灭赵。赵孝成王让平原君向诸侯求援。平原君先后给魏国安釐王和信陵君写信,催促出兵,又亲自带着二十名宾客游说楚王。最终,楚国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各率十万军队前来救援。
然而援军未至,邯郸告急,平原君焦虑万分。在谋士李同劝说下,组成三千勇士敢死队,与秦军激战,迫使秦军撤退三十里,为援军争取宝贵时间。
最终秦军退兵,邯郸幸免于难。平原君与赵国共存亡,战后他并未索取封赏。
公元前251年,平原君去世,子孙继承爵位,延续与赵国的共荣,直至赵国覆灭。
由此,平原君成为战国四公子中真正善终者。
相比之下,他的小舅子信陵君魏无忌的结局则没有那么幸运。
司马迁虽然称平原君为“翩翩浊世佳公子”,但对信陵君更为欣赏,专门为其撰写《魏公子列传》,可见其对信陵君的偏爱。
信陵君是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的弟弟,他豪爽不拘小节,才干出众,既是名士也是侠士,气度超脱魏国界限。
信陵君同样拥有三千宾客,但他更主动寻访士人,礼贤下士,宽厚仁爱,几乎无缺点,但也正因太过完美,反而成为他隐患。
他的威望十余年让诸侯不敢轻举妄动,然而锋芒毕露也引来魏安釐王忌恨。
有一次,两人对弈,北方传来警报,说赵国可能进攻魏国,魏安釐王慌忙召集群臣商议,信陵君却镇定自若,断言不过是赵王打猎。结果消息证实信陵君正确,使魏安釐王更加忌惮。
因此,魏安釐王一直防备信陵君,不敢重用他。
这种防备既有道理也有无奈,因为信陵君的存在让魏王既爱又恨。
长平之战后,赵国求助,魏王派晋鄙率军救援,但秦昭襄王威胁,魏王按兵不动,晋鄙只驻邺城观望。信陵君心急如焚,收到姐姐平原君和姐夫的求救信,决定出手。
他秘密偷取魏王虎符,伪造命令,逼使晋鄙出兵救赵。晋鄙不从,竟被信陵君手下朱亥所杀。最终信陵君率军救赵,赢得了极高声誉。
然而,笔者对信陵君此举颇有微词,虽赵国需救,晋鄙的死却令人遗憾。信陵君也自知此举非完全正当,心生愧疚,不敢回魏国,在赵国隐居十余年。
魏国因无信陵君支持,屡遭
发布于:天津市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