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的开国少将王扶之,是平型关战斗的亲历者。如今几乎无法清晰进行言语表达的老将军,却对着镜头说出“子弹打光了我们就拼刺刀”、“很多战友没有看到战争的胜利”。寥寥数语,带着岁月的沧桑与战火的烙印,将人们拉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103岁的佟亦非,是佟麟阁将军的女儿,现居重庆。为参与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拍摄,今年6月,她专程回到北京,重走卢沟桥。老人布满皱纹的双手轻轻抚摸着桥上的石狮,指尖触碰的不仅是冰冷的石刻,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家族记忆与民族历史;
94岁的沈树明,从未见过父亲——“七七事变”中牺牲的沈忠明烈士。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他通过模拟画像,第一次“见到”了父亲的模样,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思念,在这一刻有了具象的寄托。
……
作为国内唯一一部获准拍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览的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以抗战馆改扩建为线索,以卢沟桥为记忆原点,通过“一件文物、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的结构将历史场景与当代展陈紧密相连,不仅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更深刻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
22日,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研讨会在京召开。数据显示,该片陆续在北京、湖南、江苏、浙江等13家省级卫视播出,累计触达不重复观众4716万,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超19亿,微博主话题#卢沟桥我们的纪念#阅读量10.6亿,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5.8亿。
作为纪录片的参与者、嘉宾,张自忠将军的外孙车晴在22日该片研讨会上,饱含深情地分享了他参与拍摄的过程。跟随摄制组,他第一次来到了姥爷张自忠的初葬处,看着那个简单朴素的地方,他和弟弟车临禁不住落泪,“这是我此次拍摄的最大收获”。
总导演张艳菊以五组数字回顾了这次创作历程,即104天的创作时间、34座城市的拍摄版图、拍摄嘉宾中最年长的110岁抗战老兵、3000多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陈文物,以及该片播出后收获的19亿全网阅读量。她说:“这些数字最终汇聚成民族精神的重量,也是落在每一位纪录片创作者肩上、必须传承下去的重量。”
研讨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余俊生表示,《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作为全国首部重磅亮相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录片,依托权威资源与学术支撑,打造了历史影像的新高度;以“文物叙事”激活历史记忆,实现了个体与时代的深情对话;以“老兵故事”穿透历史时空,实现了情感共鸣与精神传承;创新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动了主流叙事“破圈”与青年群体;树立主题创作新标杆,引领了重大题材纪录片的创新与突破。《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成为主旋律纪录片现象级佳作。
北京市记协主席梅宁华对《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这部纪录片有四个“新”。以卢沟桥这座标志性的抗战遗迹为切入点讲述抗战故事,展现强国自信、民族自信,体现了题材的新高度;依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重要展陈文物,讲述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体现了内容的新深度;将《为了世界和平与民族解放》展览视觉化,这是表现形式上的新角度;将宏大叙事与细节描绘相融合,这是制作上的新尺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说:“《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早已超越一部纪录片的载体,更像一次跨越80年的精神对话。”他表示,影片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现代进行时”与“过去完成时”的交织,有对历史的寻找,有与先烈的“聚首”,也有幕后故事的温情呈现。“当将军后人触摸卢沟桥上的石狮时,那些石刻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民族精神的图腾。它让历史教科书里的文字变得可感可触,将静态的展品转化为动态的叙事载体,在历史烽烟与当代思考之间,架起了一座能触摸、有温度的‘精神卢沟桥’。”
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