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罗,姓甘名罗,出身于秦国的一个显赫家族。他的祖父甘茂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家族背景堪称显赫,使得甘罗从小便受到了深厚的文化熏陶。聪慧过人的甘罗,年幼时便展示出了超乎常人的才智。年仅十二岁时,他便作为秦国的使者,成功出使赵国,帮助秦国获得了十多个城池,令嬴政对其赞赏有加,将他提拔为上卿,相当于丞相的职务。
甘罗拜相的故事,至今无人能超越,既展示了他卓越的智慧,也凸显了嬴政用人不拘一格的独特眼光。这一举措,表明了秦国朝廷宽松而开明的政治气氛。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虽然甘罗的才华让人惊叹,但他短暂的政治生涯却如同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逝。拜相后的甘罗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史书上再无他的记载。
但即便如此,这位少年英雄依旧凭借着他年幼时的非凡壮举,名垂青史,成为战国时期为数不多的顶级谋士之一。甘罗不仅仅是一位才智过人的少年,他还出身于名门望族,甘茂作为秦国左丞相,在秦国政坛有着极高的地位。甘罗自小耳濡目染,熟知纵横之术和诸侯争霸的动荡局势,并凭借过人的聪慧,远超同龄人,广受秦国上下的赞誉。
展开剩余80%在祖父去世后,年仅十二岁的甘罗被推举为吕不韦门下的家臣。吕不韦当时是秦国的权臣,辅佐年轻的嬴政治国,手握重权,他门下的食客多达三千,权势更是远超当时的战国四公子。吕不韦在当时实施的“远交近攻”策略,使得赵国、魏国和韩国成为秦国的主要敌人。而吕不韦计划通过联手燕国攻打赵国来扩展他在河间的封地。
吕不韦派遣蔡泽出使燕国,成功达成了联燕伐赵的协议。按照常规,燕国太子丹被派往秦国作为人质,秦国则计划派遣张唐前往燕国担任相国。然而,张唐因曾经攻打过赵国,被赵国通缉,因此拒绝了这一任务。吕不韦陷入困境,联燕计划似乎因张唐的不合作而无法实现。就在此时,年仅十二岁的甘罗主动请缨,要去说服张唐。
虽然吕不韦觉得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难以应付如此棘手的任务,但甘罗依然坚持己见,并表示自己能像项橐一样担任老师。最终,吕不韦心一软,决定让甘罗去尝试。甘罗拜见张唐时,并没有直接提及自己的请求,而是先与张唐讨论一些历史人物的功劳问题,诸如白起与范雎与吕不韦的权势对比,巧妙地引导张唐思考自己的立场。甘罗一番话让张唐恍若梦醒,最终决定接受吕不韦的安排,准备前往燕国。
甘罗的聪明才智不仅让张唐改变态度,还为吕不韦的战略铺平了道路。吕不韦惊讶于甘罗的机智,并将甘罗的成功向嬴政汇报。嬴政对这个年纪如此轻的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最终同意让他前往赵国,完成一项更加复杂的任务——为吕不韦争取更多的河间领土。
甘罗到达赵国后,赵悼襄王对其表示极高的敬意,甚至亲自前往郊外迎接。甘罗的谈吐风度和祖父的显赫背景使得赵国国君对他颇为礼遇。然而,甘罗此行并非单纯为张唐顺利过境,而是为了达成一个更大的目标:通过巧妙的谈判,迫使赵国交出五座河间的城池。
甘罗的威胁不仅精准且直白,因为当时的秦国极其强大,他完全有底气这么做。最终,赵国国君在压力下同意将这些城池割让给秦国,并且与秦国达成协议,调换燕太子丹为秦国的人质。这一番谈判让甘罗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帮助秦国成功扩张了领土。
嬴政为甘罗的表现感到欣慰,决定立即将其提拔为上卿,并赐予甘茂的原有封地和宅邸。于是,甘罗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丞相,这一事例无疑展现了嬴政破格任用人才的魄力与远见。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甘罗即将展露才华之时,他的事迹却突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似乎像是蒸发了一般,后续几乎没有任何记录。
有一种说法认为甘罗在此后被驱逐出境,并死于他乡。史料中提到,嬴政十三岁登基后,由于吕不韦长期掌控政权,甘罗作为吕不韦的家臣,可能成为了秦国本土势力的眼中钉。吕不韦的权势极为强大,有能力除掉甘罗,尤其是在吕不韦被嬴政驱逐并最终自杀后,甘罗可能也成为了他复仇的目标。
然而,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靠。嬴政对甘罗的才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破格提拔他为丞相,这种情况下,嬴政不会因为吕不韦的缘故轻易放弃如此有才的年轻人。或许,甘罗的结局是复杂的,甚至有可能是在吕不韦的权力斗争中遭遇了不幸。但无论如何,甘罗的短暂而光辉的历史,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从甘罗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嬴政的政权在选拔人才时,确实没有年龄和出身的限制,而是注重实绩和才能。甘罗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上一段传奇,虽然结局模糊不清,但他的名字早已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
发布于:天津市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